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大国将相 > 第一百四十八章:梁墨参战

第一百四十八章:梁墨参战(1/ 2)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墨家的初代领袖为墨子,而公输氏的初代领袖则是公输子,即公输般,因其出身鲁国,又叫鲁班。

公输般与墨子,那可是一对老冤家了。

就像墨子希望天下各国都推崇自己的学说,公输般也希望各国推崇他的技术,为此,他不惜为各国打造用于进攻他国的战争兵器,比如当年楚国想要进攻宋国时,公输般便带着随从投奔楚国,协助楚国攻打宋国,这让主张‘非攻’、‘兼爱’的墨子无法容忍。

于是墨子也跑到楚国,劝阻楚王出兵,并且与公输般展开了一场匠人之间的对决:由公输氏打造‘攻器’、而墨者则打造‘守器’,双方在一座小城进行模拟战斗。

最终,公输氏输掉了那场比试,怀恨离开了楚国,而墨者则取代了公输氏曾经在楚国的地位,向楚国的君臣传播他墨家思想。

自那日起,公输氏便与墨家结了怨,从而展开了一段长达几十年的恩怨情仇。

然而遗憾的是,虽然这两家在匠造水平上不分上下,但别忘了,墨家并非只有‘匠造之技’,相比匠造之技,墨家更重视的反而是学术,而公输氏……专攻匠造,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涉及。

于是乎,等到墨家思想迅速传播蔓延,陆续出现了齐墨、楚墨等分支,继而成为天下显学,公输氏忽然发现,全天下仿佛都在谈论墨家,再也没有他公输氏什么事。

最终,公输氏在与墨家的斗争中落败,黯然投奔当时墨家弟子并未涉及的秦国,寄希望于借助秦国的力量,卷土重来,彻底击败墨家。

而如今,公输氏与墨家这对几十上百年的冤家,齐聚于合阳城外秦梁联军的营寨。

二月十三日上午,得知墨践率人来援,嬴虔、李郃、翟虎、卫鞅几人出营相迎,给予钜子墨践与众墨者极高的礼遇。

可当嬴虔看到墨践领着二千余名墨家弟子匆匆赶来时,他脸上的笑容就僵住了。

怎么来这么多人?

这群墨者真的是来帮忙的么?还是说,这群人是来找公输氏打架的?

怀着诸般顾虑,嬴虔堆着笑容接见了墨践。

身为墨家钜子,墨践对嬴虔这个秦国人可没有什么好脸色,他之所以率人前来,一方面是基于帮助他少梁的军队夺回合阳,另一方面嘛,也是想见见他墨家的老宿敌,公输氏。

于是朝嬴虔行礼之后,墨践便说道:“听说秦军中有公输氏之人正在打造弩车,能否让我等前去拜见,相互探讨一下?”

“……”

嬴虔看了看周遭墨者手中提着的锤子、斧头、刨刀等工具,以勉强的笑容微微点了点头。

答应归答应,他一转头就叮嘱李郃:“……看着他们,别闹出什么乱子来。”

“不至于的。”

李郃朝着墨践点了点头,顺便回答了嬴虔。

墨者又不是好事之徒,怎么可能会主动惹事呢?

但事实证明,李郃低估了墨家与公输氏的恩怨,进营仅半个时辰,墨者与公输氏就发生了激烈的口角,所幸墨家弟子有两千余人,而公输氏匠人仅百人余,因此双方倒也没有动手,只是展开了一番骂战。

当嬴虔与李郃、卫鞅等人急匆匆地赶去时,两千余名墨者正围着百余名公输氏匠人大骂,而有意思的是,那百余名公输氏对其他人都怕,唯独不怕墨家弟子,虽然人数相差悬殊,却也在努力地回骂,场面之混乱,引地秦卒与少梁士卒纷纷驻足观望。

“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
待嬴虔制止了双方的谩骂后,随即便向墨践与一名公输氏匠人询问究竟。

那名公输氏匠人叫做公输直,是公输般的后人之一,同时也是随军公输氏族人的头,待嬴虔问起,他便率先将墨践等墨家弟子的‘恶行’告诉了嬴虔。

平心而论,其实墨践等人倒也没干别的,他们只是围着公输氏打造的弩车挑毛病,可公输氏却不能忍啊——其他人指责他公输氏打造的兵器无所谓,外行人那就更无所谓,但唯独墨家弟子不能忍!

于是公输氏就嘲讽墨践:你们不是主张非攻么?怎么跑来协助‘不义之战’了?

墨践义正言辞地回覆:他们此番前来是来帮助他少梁军队,毕竟他墨家学术可是少梁的国学之首,如今正帮助少梁发展,不比某些家族,空有一身匠造技术,却只能帮助他国打造用于进攻别国的杀器,却不能造福于民。

双方相互嘲讽,渐渐地嘲讽就变成了谩骂,若非墨家弟子占据绝对优势,且四周又有秦卒与少梁士卒在看热闹,搞不好这双方冤家已经大打出手了。

在了解事情经过后,嬴虔也很头疼,毕竟一方是他秦国所倚重的公输氏,而另一方则是天下之名、甚至如今已成为少梁国学之首的墨家,罚谁都不合适,于是最终他避重就轻地做了判决:“既然彼此不服,不如就以打造弩车作为比试,看看哪方打造的弩车更具威力。”

墨践与公输直一口答应。

事后,秦国驻少梁使者樛游表情古怪地对嬴虔说道:“虔帅请来墨者之前,就应该能想到双方水火不容……”

嬴虔无奈道:“我只知两家有恩怨,却不知竟到水火不容的地步。”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堡宗别闹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?穿进语文书,从刺猹开始谍影凌云女帝:你竟然想当我相父大唐:安西最后一个信使诸天大明联盟混在洪武当咸鱼北宋大法官扎纸匠:这是聊斋明末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