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贸易(1/ 2)
汉国本土的铁路交通建设主要交由德国负责,南部地区的铁路线则会分出约三分之一,交由奥匈帝国建设完成。
南美洲、北美洲是欧洲地区第一大粮食进口产区,阿根廷凭借着出口农牧产品,在一战、二战期间赚取大量外汇,同时也因为农牧产品出口的因素,与德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经济、政治联系。
汉国占领阿根廷全境,包括巴西南部两州、乌拉圭在内的拉普拉塔核心产粮区统一于一个国家,因此,汉国的农牧场条件远高于原本历史上的阿根廷,而来自农耕民族勤劳、精耕细作的传统习惯,同样提高了农产品产量。
华人移民劳动力成本低,移民初期的两年时间更属于免费劳动期,种种因素加成和影响下,汉国的粮食、肉类加工品、渔产品三大农牧产品在面临美洲其他农业出口国的竞争时,有着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。
德国地处欧洲中部,国内人口众多,本土粮食供应除了一部分依赖从沙皇俄国进口,另一部分则是由美洲地区购买。
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,德国与沙皇俄国的关系逐步疏远,为了减轻对俄国粮食进口的依赖,以及在战争发生前,储备足够的粮食物资、矿产原材料储备,德国政府把注意力转向海外,用南太平洋上经济效益匮乏、面积狭小的萨摩亚、淄鲁,换取探明有巨型铝矿的喀麦隆殖民地,加大从汉国进口粮食、肉类加工品、橡胶原材料、皮革制品等。
随着国土面积扩张、国民数量增加,汉国逐步成为德国最主要的海外农牧、工业原材料进口国,而且与第一大粮食进口国俄国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。
汉国出来的农牧产品以及与农产品相关的初加工产品,为汉国带来了宝贵的外汇收入,其中,以饲养肉牛、南美野牛牛皮为原材料制成的普通皮鞋、军用皮靴、皮大衣越来越受到德国进口商的喜爱,根据两国最新签订的进口协议,德国政府和商人将逐步提高皮革产品的进口数额,一方面直接从汉国购买皮革加工成品,一方面,每年从汉国雇佣一批皮革工人,到德国为德国军队和贵族商人加工制造专用的军靴、军大衣、贵族皮衣等商品。
德国冬季气候寒冷,皮革制品在那里有广阔的市场基础,受德国订单的刺激,政府领头组织本土皮革加工厂从德国、奥匈帝国购买一批专业机械,扩大皮革工厂规模,同时鼓励皮革商人到德国考察商业环境,接受德国政府提出的条件,和德国商人合资建设皮革加工厂。
皮革产业获准在德国建立合资工厂是汉国工业走出国门的第一步,作为对应条件,汉国政府也允许德国轻、重工业在本土建立合资企业,而且本土地区,第一批两方合资企业就是为铁路干线建设提供钢材、螺丝钉等配套工业产品的钢铁冶炼、加工企业。
经济合作讲究互惠互利,汉国出口农牧产品、工业原材料,从德国赚取不菲的外汇,而德国通过扶持汉国工业发展,出口机械、车床、派遣工程师、技术工人以及承包铁路建设、以工业技术为依托建立合资企业,即为德国本土过剩的工商业找到一个新兴的市场,又能赚到大笔资金、加深两方在经济、贸易方面的合作,有一举多得的好处。
政治、经济两方面的因素,促使德国加强与汉国的合作关系,没有跟随英国、意大利、比利时等国,一同对汉国执行贸易封锁政策,也没有在阿根廷战争结束后,撕毁1878年殖民地交换协议,拒绝将萨摩亚、淄鲁两地移交给汉国政府。
处于发展期间的汉国,在综合实力方面,与德国仍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,致使德国不毁约的原因不是汉国本身的实力因素,而是出于德国的战略考量,所以汉国才能在欧美封锁敌视期间,找到一个暂时能够合作的国家。
不过国家间的合作只关乎于政治、经济利益,可以预料的是,威廉二世登基以后,凭着他企图用黄祸论拉拢欧洲俄国,转移德国在欧洲面临的困境的方式,德国、汉国两方的合作关系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。
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,国家对外合作,不能一直指望一个国家,寻找多个可替代的国家进行合作,才是维持国际关系稳定的重点。
欧洲十八个独立国家,英国、俄罗斯、意大利几国要么与汉国关系紧张,要不缺少紧密合作的基础,都被排除在内,经过仔细分析筛选,奥匈帝国算是除德国外,最适合作为潜在的可合作国家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